第一章:逼上梁山(10、党叫干啥只能干啥)-中欧体育app下载安装

第一章:逼上梁山(10、党叫干啥只能干啥)
发布时间: 2016-01-05 点击量: 4294

何大福对于县委常委专题会议定下他去金箔厂任职的事,完全蒙在鼓里,一点都不知道。他认为,他不能没有化工厂,化工厂也不能没有他。第一,他在化工厂已工作生活了二十年,化工厂是从一个坟堆上建造起来的,一草一木他都情深似海。他早就立下要献出一生给化工厂的信念,要想走早就走了;第二,他对化工厂近2000名员工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这些员工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什么文化、有什么特长技能、家住哪儿,家里有什么人、经济状况、政治背景,他都是“活档案”,企业能少掉他吗?第三,他主抓的职工生活蒸蒸日上,为此他付出了全部身心、精力和时间,他一走,别人会象他一样用心吗?第四,“多年媳妇熬成婆”,他陪伴好几任企业领导,为他们当秘书、办杂事,鞍前马后,如今到了“三十七八,等待提拔”的年龄,排队也要轮到他担任厂级领导了。所以,何大福近来一直等待着组织的安排:提拔自己担任化工厂党委副书记或者副厂长。他早也考虑过,他如果真的当上了,他将如何更加努力干好这样、干好那样。

前一阵子,县委正在研究各单位班子,其中也包括考察他。他兴奋异常。他想,自己在化工厂二十年,“一不贪污,二不腐化,三不投机倒把”(当时干部标准三条口头禅),工作一贯表现积极,又为厂里做了这么多大事实事,考察不可能不过关。然而考察结果,他突然侧面听到有不少领导干部对他有意见,他心想还不是为煤球车间抽人造成的吗?相信县里也会正确对待,不可能只听一面之词吧!可是,真的到县里来宣布厂领导班子时,名单上却没有他,而那个后任政工科长却榜上有名。何大福当时懊恼得眼泪直往肚里咽,通过左打听右打听,才知道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群众关系有毛病,二是文凭太低,只有小学文化!啊?如果是这个问题,他何大福有什么话可说呢?!他确实只进了个小学的门啊!

1960年5月,何大福被解放前打渔飘荡定居在金东县的叔叔何开富领养过来。经过几个月的正常调养,饿得皮包骨头的他渐渐恢复了元气,叔叔很快又送他到当地小学继续读完小学六年级。毕竟有一点天赋的他很快顺利读完小学课程,并以良好的成绩考入县中。这就到了1961年底了。那几日,他整天连蹦带跳,兴高采烈,虽然不知旧时考中状元的开心滋味,反正他为自己能考上中学兴奋异常。因为在他们家,爷爷父亲都是文盲,妈妈也是文盲,父母在没生他时抱到家里来的一名“带弟”姐姐也是文盲,后来生下的妹妹还是文盲,父亲在世时,朝思暮想梦寐以求只希望家中唯一的男伢子的他能成为一名读书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父母虽然念不准这句话,可这朦胧的含意他们懂。“世上三行苦——打铁、下鱼、磨豆腐”,他们家世代以打渔为生,父母希望从他开始走出苦行当。今天,他不负家族之望,终于考上了初中,实现了父母的夙愿,虽然他们不在世了,可他这幼小的心灵深处,能不感到无比的喜悦吗!

    谁知,正当他满怀喜悦,准备跨入中学大门的时候,掌管他是否上学命运大权的叔叔突然改了主意:停止他上初中,在家做下鱼的助手,准备接班。这对他来说就是小学写作文时经常描写的“晴天霹雳”、“当头一棒”、“节外生枝”。叔叔的决定下了以后,尽管他反复向小何大福解释:家中共有五个小孩,连他六个,只靠他下鱼为生,又要吃饭,又要负担上学,实在承担不起,只好决定他不再上学了等等,尽管解释得确有道理,可小何大福仍然整天闷闷不乐。想到十五岁不到的自己,从此要离开校门,离开学堂,离开书本,从此又要继承祖业——打渔为生了!他伤心极了。爸爸呀、妈妈呀!如果你们在世,能不给我上学吗?小何大福经常在梦中这样哭喊着。

    不知是心中的呐喊感动了“上帝”还是小何大福的命运就该那么一个大转变。一天,小何大福正在家中“穿卡子”(打渔工作中一种行语),突然来了三位大人,自称是当地中学的教师,找到叔叔。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开门见山对他叔叔说:“我们受校长委托,是来劝你们让何大福同学上学的,因为他考试成绩不错,我校又录取了,发了榜,不上太可惜了。今天特意来做做你们家长的工作。”

    叔叔向他们讲了家中五个小孩,连小何大福共六个,负担不起的实际情况。

    “何大福同学是个孤儿,我们全镇都晓得。学校考虑过了,他的学杂费、书本费全免,上学不要钱。”来的老师表态说。

    “那么他吃饭呢?你们能供他吃饭吗?”何大福叔叔瞪着眼睛望着三位教师。

“这个问题我们学校领导也研究过了,给他享受甲等助学金,每月六元钱,供他吃饭。”来的教师代表答得很肯定。

“那么,好!你们能不能再帮我找一个下手,天天来帮我穿卡子呢?”何大福叔叔有点不高兴,那意思很清楚:我们家已决定了,不让小何大福上学了,你们为什么硬要他上呢?!

“我们也是尽责任,既然这样说,你家也不能怪我们了!可惜啊!真是可惜!”

虽然当时何大福辍了学,可当地中学对他的“深情厚意”,何大福一直“感恩戴德”。多少年后,何大福“发迹”了,连续多次对这个中学进行了资助。当然这是后话。

从此,何大福只有小学文凭,参加工作后,何大福虽然刻苦自学,看了许多书,写了许多文章,参加过许多培训班,但是都没发文凭。从七十年初开始,化工厂每年都推荐工农兵大学生。何大福是政工科长,这方面的事也是他负责经办,每年都有招生学校找他,希望他去读大学。可是,厂里领导都不同意,说:你哪能走啊!而那些工作不忙的青年人却一个个都被推荐出去了,有了文凭。有一年,浙江大学招生人员到化工厂招生,厂里推荐了好几名,他们都不满意,硬要何大福去。于是,他去请示万庆彪,万庆彪不同意他去,说:“你一走,这摊子谁来接啊!”结果,浙大当年放弃了在化工厂的招生。何大福上学的愿望再也没有实现。

那个时候,何大福虽然没有文凭,但领导不信这个。他们认为,何大福“想干事,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而且不出事”,所以让他在政工科一干就是十三年!

 

话说县委常委会的第二天,万庆彪就带着工交党委书记,工业局局长几个人找到了何大福宣布了县委的决定。谁知,这个一贯都是“三不提”的何大福,竟然第一次拒绝了上级的决定。

“我不去!死也要死在化工厂!”何大福态度坚决。

“化工厂班子已经定下了,没有你的位子。”万庆彪温和地说。

“那你们领导为什么不早考虑我呢?”何大福情绪有点激动。

“考虑了。你只有小学文化,不符合中央四化条件,实在没办法”,万庆彪同情地说。

“这……”说到这个致命伤,何大福语塞了,好长时间没说话,突然他站了起来:“好了!我不要提拔,就留在化工厂当劳服公司经理!”

“那也不行了!县委决定了,必须服从组织的决定!”万庆彪强硬地说。那个时候,任何干部一听说是组织决定,比听到法院宣判书还厉害,宣判书还可以申诉上诉,可组织决定,就是皇上圣旨。何大福当了这么多年政工科长,深深懂得今天这个组织决定的含义。

“那你们不是逼我非去不可吗?”何大福伤感地说。

“是的!我们就是要把你逼上梁山!不过,不是梁山,是上金山!”万庆彪微笑着说。

“你们这样逼我,我有什么办法啊!”何大福态度软了。

“去吧!去吧!金箔厂历史悠久,产品又全是黄金做的。如果说化工厂生产化肥是雪山的话,那么,金箔厂就是一座金山,虽然现在相当困难,但是如果搞好了,就是到金山拣金子!”

“是啊!县长说得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现在搞改革开放,是金色的时代;你要从事的又是与黄金打交道的事业,叫金色的事业;制造的金箔又是金色的产品,真是地地道道上金山啊!”工交党委书记真会说话,一套一套的。

何大福服从了!1983年11月24日,他创作了两首顺口溜。第一首是化工厂一位有文凭的中层干部一步头提到金东县里当了副县长,在欢送他们调动的宴会上,何大福对他说:“你有文凭当县长,我无文凭到小厂,干个三五年再讲,看看有没有好下场!”第二首是:“我过去生产工作当骨干,文化学习靠边站,你们现在搞一切凭文凭,将我逐步当废品!”


网站地图